解析怎樣才是正確的音響聲音 |
時間:2017-12-26 瀏覽:4480 |
每每看見大街上戴著耳機聽音樂的人,個人認為對于非發燒友其實也有對音樂欣賞的需求,相信沒有人會拒絕好的音樂,只是覺得值得不值得。好的音樂讓你覺得是享受,不好的音樂讓你覺得頭漲。 一、關于Hi-Fi的定義 Hi-Fi是英語High-Fidelity的縮寫,直譯為"高保真"。其定義是:當器材播放效果接近錄音現場的臨界值時,通常就稱之為Hi-Fi。也就是與原來的聲音高度相似的重放聲音。 那么什么樣的音響器材的重放聲音才是Hi-Fi呢?迄今為止仍難以作出確切的結論。音響界的專業人士借助于各類儀器,通過各種手段,檢測出各種指標來決定器材Hi-Fi的程度,而音響發燒友則往往通過自己的耳朵去判斷器材是否達到心目中的Hi-Fi。 判別重放聲音高保真程度的高低,不僅需要有性能優良的器材和軟件,而且還要有良好的聽音環境。因此,如何正確衡量音響器材的Hi-Fi程度,還存在著客觀測試和主觀評價的差別。Hi-Fi=高保真,發燒友口中的Hi-Fi系統一般指技術指標較高音響器材。在追求Hi-Fi上是無止境的。 這個定義給我們帶來了以下五個結論: 1)Hi-Fi系統往往通過自己的耳朵去判斷的。 這也告訴我們在沒有聽見器材以前不要輕易的對器材下結論,更不要說值多少錢,有時候價值和價格是不符合的。在傳統的音響改裝中還存在同樣的器材,因為調試水平的不同,技術指標會差別很大,譬如:平衡指標。 音質這種抽象的東西就必須要用自己的耳朵收驗一下,才能體會到其具體感受,從而判斷聲音的優劣。就像一杯水的味道一樣,如果不親自嘗一下,別人給你描繪的如何精彩,自己終究是不會體會到其中妙處的. 2)Hi-Fi系統往往通過比較去判斷的。 既然Hi-Fi系統往往通過自己的耳朵去判斷的,那么,自己的耳朵聽過多少好的器材是判斷的基礎。 而人對音樂的記憶才20秒,所以,比較最好的方法是:在一套器材上聽好一首曲以后馬上到另外套器材再去聽同樣的這首曲。 3)用不同的CD去判斷同一套Hi-Fi系統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不是每張CD都適合做試音碟的。 盜版的、自己刻錄的CD因為本來就缺損音樂,再好器材也不能還原錄音現場。作為普通消費者是很難區別正版CD和盜版CD的,也不要以為正版CD就一定很貴,各大家推薦張正版測試CD--《汽車音響調試指南》,發行公司:柏菲音樂,柏菲編號:HZH-CD060,出版: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在淘寶上的價格一般是50元。 4)因為耳朵的原因,每個人對同一套器材評判的結論可能不同。 理論上說人的耳朵可以聽見的聲音頻率是20HZ-20000HZ,但實際上每個人可以聽見的聲音頻率范圍是不同的。譬如:一般成年男子可以聽見的高頻是16000HZ,而年輕女子可以聽見18000HZ的高頻聲音。 全國可以稱為金耳朵的人不會超過50人。 5)每個人都有自己對Hi-Fi的標準。 因為每個人聽過器材的限制、每個人愛好標準的不同,每個人自己就形成了對Hi-Fi的標準。當然,這個標準隨著人的環境的變化是會變化的。 音樂就象美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標準.隨著吃過的菜種的增加,愛好和標準也會變化,并且養成習慣。你可以說你喜歡川菜,但是,你不能說潮菜比川菜差。 二、Hi-Fi系統的最低標準。 1,高音亮麗 高音的最低要求是亮麗,而不是尖銳。 高頻是從2560Hz-5120Hz這段頻。實際上已經很少樂器演奏涉入這段頻域的。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了。樂器的基音盡管很少出現在這個頻段,但是,大多數的泛音卻是在這里表現,甚至出現在更高的超高頻上!而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 想想在生活中的拍手聲音,并不是尖銳的,但是很亮麗。 我聽到的有些器材表現的小提琴聲音已經很尖銳了,主人還說高音很好,高音很足,我就問他真實的小提琴聲音有這么尖嗎?經過提醒他也意識到沒有這么尖的聲音。真正的小提琴聲音就應該是亮麗的。 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160HZ-1280HZ,1/4音域都在1280HZ-2560HZ,小提琴音域的上限在2560HZ-5120HZ。 聲音太尖了就是失真了。 其實,我們許多人的耳朵已經被某一類器材所污染了。因為,高音是最快傳到人的耳朵的,為了銷售的需要,有些器材存心把高音頻率做高了,高音相對銳利很容易會誤解成高頻很好。 高音的尖銳總體表現聲音為硬、吵、粗糙、人聲薄、音樂細節及3D舞臺定位感欠缺。也就是音響音量開大時會令人不適,甚至頭痛。 2,中音豐潤 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被音樂的包圍感。 有的器材也不錯的,但它始終給我們的感覺是"平面"的,沒有立體感,更沒有被音樂包圍的感覺,聲音的表現就會瘦薄。 中頻部分由于一般器材都能夠做的很好,可以測試比較經典的人聲CD,如蔡琴老歌等就比較容易發現問題。 3,低音下潛度、速度。 低音要求下潛度足夠,速度快。 潛度足夠至少能夠聽見鼓皮的聲音。 低音速度快意味著有足夠的彈性,所謂收的回來、低音不模糊。 在這里不得不說下超低音: 按照七個頻段的劃分方法,從20Hz-40Hz這個八度稱為超低音。這個頻段的頻率重播時是需要借助于物理環境本身的共鳴,同時這個頻段的聲音已經失去了明顯的位置定位。超低音部分可以一直向下延伸到10Hz以下的頻率(次聲)。而實際上,當頻率低于20Hz時候,人的耳朵的聽覺能力就已經很差了,但是依然可以借助胸腔和骨骼等的傳導,來感受它們的存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超低音有敲打胸膛的感覺!強烈的超低音還會使人有嘔吐的感受就是因為超低音作用于人的身體的表征。這個超低頻(超低音)的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這段極低頻并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么低,而有一些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來刻意安排的另當別論。所以超低頻對于純粹的音響迷來講其實用處不算太大的。除非你是一個大動態音樂迷,經常需要超低音! 三、Hi-Fi系統的評價標準(參考) 1,音質 2,音色 3,高、中、低、量感的多寡與控制 4,音場表現 5,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6,透明感 7,層次感 8,定位感 9,活生感 10,結像力與形體感 11,解析力 12,瞬時反應與速度感(瞬態反應) 13,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 14,人聲與樂器的大小比例 15,人聲與樂器的質感、空氣感 16,細節再生 17,空間感 18,整體平衡性 這部分內容我就不詳細寫了,18個指標每個都有詳細的定義,有興趣的TX歡迎PM。 四、鑒別音質的通俗標準 聲音尖銳的就是錯 小提琴的聲音聽起來會尖銳刺耳嗎?不管你有沒有聽小提琴演奏的經驗,告訴你,-定不會。不信的話你可以到飯店里的餐廳,聽聽那里經常有的小提琴、鋼琴、大提琴演奏,看它們會不會刺耳?保證不會。人聲會刺耳嗎?絕對不會!可是,為什么店家放起女高音或男高音就會有撕裂耳朵的感覺?那就是失真了嘛!人聲那么的渾厚那么的美,怎么可能會刺耳呢?不必管別人怎么說,只要人聲會刺耳就不對。人聲與小提琴不能刺耳,其他大提琴、長笛、木管銅管等會刺耳嗎?當然也不會!所以,你要大聲有自信的說:不對不對,它們太刺耳! 聲音縮縮的就是錯 "縮縮的"可以用閩南話來講,換句話說,聲音放不開,老是擠成一團,不夠開放寬廣,這些都是聲音縮縮的表現。如果你去音樂廳聽演奏會,樂團演奏的聲音縮在舞臺里面傳不出來,這樣的音樂廳設計對嗎?當然不對!同樣的道理,音響的喇叭與擴大機的功能就是要將音樂送到房間每一個角落。如果你聽到的聲音就縮在喇叭里面傳不出來,或者聲音老是擠在二支喇叭里面放不開,不必懷疑,肯定有問題。 談談音響的音質和音色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麼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 或許我這麼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贊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里,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材評論里,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傊?,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的光澤;而一把五千臺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布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布。問題出於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只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麼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於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極低頻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麼低的音域。由於這段極低頻并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麼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於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麼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襞c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低頻 從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臺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麼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於轟轟然??上?,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里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麼重要了。只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於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體負責,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體負責。這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體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計師們統統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出。 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麼用呢?如果您曾經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的聲,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含在中音單體中 中高頻 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只要弦樂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 高頻 從2560Hz-5120Hz這段頻域,我稱之為高頻。這段頻域對於樂器演奏而言,已經是很少有機會涉入了。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從喇叭的分頻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這段頻域全部都出現在高音單體中。如我前面所言,當您將耳朵靠近高音單體時,您所聽到的不是樂器的聲音,而是一片嘶嘶聲。從高音單體的表現中,可以再度證明高音單體幾乎很少發出樂器或人聲的基音,它只是發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極高頻 從5120Hz-20000Hz這麼寬的頻段,我稱之為極高頻。各位可以從高頻就已經很少有樂器出現的事實中,了解到極高頻所容納的盡是樂器與人聲的泛音。一般樂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處能量愈小,換句話說,高音單體要制造得很敏銳,能夠清楚的再生非常細微的音。從這里,發生了一件困擾喇叭單體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兩全其美?什麼是「兩全」?您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高音單體為了清楚再生所有細微的泛音,不顧一切的設計成很小的電流就能推動振膜,那麼同樣由這個高音單體所負責的大能量高頻與中頻極可能就會時常處於失真的狀態,因為這二個頻段的能量要比極高頻大太多了。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喇叭極高頻很清楚,卻容易流於刺耳的原因之一。 您還記不記得以前的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設計,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單體、高音單體、超高音單體三路。那個超高音單體負責13000Hz以上的頻率。我記得當時有許多人都「不解」,為什麼SP-1有超高音單體,而聲音卻是那麼的柔呢?應該要很銳利才對呀!現在我想您該了解了吧!SP-1設計著眼點在於使高音單體不會失真,而又能再生極高頻。這就是SP-1聽起來很舒服,具有音樂性的原因之一。 了解了高、中、低頻段的分段法之後,我們接著要討論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當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們說的:高音比較多、低音比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對低頻段與高頻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頻松散,有些則具有彈性。我們會說後者有低頻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夠抓得住高頻,讓它不會飆得耳朵難受,我們說它高頻控制力佳。請注意,各頻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壞,器材之間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壞就可以說是器材本身的優、劣。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話筒的選用要根據會議室來選定 |